如何写一封成功的硕博连读申请邮件——千万别同时和同一学校两位教授套磁,发现“撞车”你就完了
暑假结束,留学也迎来了一年中最关键的“金九银十”申请季。与申请高中或本科相对简单(差不多只需要一封个人陈述、几份成绩单、几封推荐信)不同,占据留学军团大多数的研究生申请,尤其是美国5年硕博连读的申请中,“套磁”是最关键、最多门道、也是绝对绕不开的成功录取因素。
所谓套磁,是留学申请者和申请学校的有关教授通过电子邮件进行联系,从而增加自己被录取和获得奖学金的机会。这几乎决定命运的电子邮件,到底该怎么写?它真的只是电子邮件而已吗?
对于套磁这么“高大上”的玩意儿,记者近日专访了嘉华世达广东分公司咨询总监林玲如。这位从事多年高端申请、尤其是美国硕博连读申请和常春藤盟校研究生申请的专家,在理工类、医学类专业的申请上经验丰富。而这些专业,也是最受中国学子青睐以及最容易获得奖学金录取的专业。通往全奖录取的门道,就在“套磁”中。
新快报记者?李杨
什么是套磁
“套磁”是留学申请者尤其是申请硕博连读的人,即我们常说的PHD(博士),以及申请Master(硕士)项目的学生都熟悉的一个术语。“说白了就是通过和教授的沟通,让教授了解你的背景,你的研究领域和方向是否与他的吻合,以及你的综合条件是否符合他的需求。今后你做项目的观点、你论文的研究方向以及你能获得的实验项目的经费、你的奖学金等等,都是套磁 套 出来的。”林玲如介绍说。而通常只有获得全额奖学金,硕博连读的学生才能通过签证,保证读书的顺利进行。
对于申请硕博连读的学生,套磁是必要的步骤,“而且是在申请前而不是到要申请的那一刻才套”,林玲如说。
林玲如透露,申请硕博连读,自然对学生的学术研究背景要求比硕士高很多。一开始的门槛就摆在那:你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有哪些研究成果,你发表论文的研究方向具体是什么,论文发表在哪些国际或国内核心期刊……“总之研究方向要非常明确,目的性要非常强。只有这样,才可能根据自己的领域去选合适的教授。”
套磁在硕博连读的申请中所占比重至少30%,除此之外,学校的评估标准还有:托福和GRE/GMAT20%,GPA25%等,剩下的是研究背景和经历。每封套磁信字数在100-200字即可;套磁信的邮件主题写明“关于我的 方面的研究申请?+?申请人名字”已足够,无需花哨。
哪些人特别需要“套磁”
理工科比文科生更需要,申请博士比申请硕士更需要
什么人需要套磁呢?简单说来,使用套磁申请博士比申请硕士有用,因为硕士通常没有导师一对一带,研究项目没有博士多,能拿到全奖的机会很少,通常是“半奖”;申请理工科比文科有用,因为理工生拿到的奖学金其实就是教授研究经费的一部分,“与其说是学校给你发奖学金,不如说是教授给你发”。但对于文科,研究经费一般由院系决定,教授可以起到的作用很有限。
林玲如从多年经验中了解到,即使是硕士申请,有些专业、有些学校也需要提前联系教授,而这些要求是不会出现在学校官网的招生细则中的。“比如食品科学、营养学、医学、公共卫生等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申请,都需要套磁。而在公共卫生专业中,流行病、生物统计、卫生统计等方向也需要套磁,但其中的健康管理方向则不需要。此外,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普渡大学等知名院校的理工类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申请,基本都需要先联系教授再申请。”
为什么这些专业如此需要套磁?记者了解到,这些专业涉及很多实验,且专业性较强,哪怕是研究生,进去后教授直接一对一带着做项目的可能性也较大。因此在录取时,教授的决定权很大,所以提前和教授套磁联系很有必要。不像一些其他专业,通常是在读PHD或助教来带学生,导师亲自操刀的机会很少,而且通常由录取委员会决定是否录取,教授起到的决定性因素不大。
套磁的四个阶段
阶段1:申请之前先联系教授,
写初步套磁信
时??间:每年5、6月
[]
套磁内容
套磁信是直接以电邮形式写给教授的。林玲如表示,第一封套磁信,除了自我介绍和表明基本背景外,要写出为什么要选这位教授,为什么选他的这个项目,“通常是因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教授正在进行的研究相吻合。”此外,还需积极询问自己现在的背景是否符合教授的要求,如果要申请这个项目,还应该要做些什么才能达到要求等。
“建议在每年5-6月就要开始 套 教授了,那是在定校之前。而且在写这封信前应该已经对学校和教授进行过筛选,很了解教授的背景才是。”
[]
阶段2:第二封套磁信,人情化沟通
时??间:收到第一封回信后,申请前
套磁内容
这个阶段是在和所选学校的教授初步套磁之后,根据每个学校的联系情况,最终定校的阶段。这一点和硕士申请中评估自己的现有条件再开始选校不一样,而是必须在前期已和初选学校的教授沟通过,根据沟通的结果去选学校。
“一旦教授回了第一封信,那么我建议第二封套磁信不能再是很死板的沟通,最好不要让教授感觉到学生只是为了得到自己的项目和经费才进行沟通。”林玲如提出,这个阶段的套磁,需要的是“一种人情化的、朋友似的沟通,比如节假日的问候、兴趣爱好的交谈等。可以较为频繁地写信聊天。”
她提到曾经有一个学生,就是因为在套磁信中和教授聊爱好时偶然谈到自己很爱拉小提琴,而这个教授正好是个小提琴爱好者,两人一见如故,聊得很开心,最后被这位已经收到很多套磁信的教授录取。
“国外的教授非常nice,一旦对你有兴趣,聊天也是很乐意的,因为两人将来要长时间相处一起做项目,除学术能力外,性格、爱好相合也很重要。”林玲如称,还有一些教授,如果很喜欢某些学生,但自己经费不足,或者研究方向不合,甚至会把学生推荐给他的教授同事,这也是很好的机会。“很多学生会忽略和教授人情化的沟通,冷冰冰地交流,往往效果不佳。”
阶段3:专业性学术沟通最关键
时??间:申请之后
[]
套磁内容
在完成网上申请后,需要及时给教授发第三次套磁信,告知已经申请了这个项目,并进一步做专业性的沟通。“这一次的沟通非常关键,建议学生在看过教授的一些论文后,在套磁信中提出自己的见解,根据自己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与教授进行学术性的交流。大多数情况下,到了这一步,就是教授决定要不要你以及给你多少经费的时候。”
阶段4:争取更多奖学金
时??间:拿到offer后
[]
套磁内容
通常前三步之后,录取大局已定。正式的offer会通过研究生院发,但一般教授会提前透露给学生,告知已经被录取,稍后会发offer。但如果教授提前透露给学生的offer里并没有奖学金,或者奖学金不多,这就需要做最后一次套磁的努力,进一步沟通和辩解,为自己争取多一些奖学金。助理教授往往能够做到这一点。
Tips
申请硕博奖学金
林玲如表示,如今的所谓全额奖学金,不再是以前的“fellowship”,而是“tuition?waive”,也就是学费的减免,再加上RA或TA,也就是助研或助教资金。“学费减免通常是研究生院给的,直接减免学费;但生活费的部分(RA/TA)则基本是教授给,目的是让学生帮教授一起做项目。”
而所谓的“半奖”,只在硕士申请阶段比较多,学费减免50%或30%等的部分减免都叫“半奖”。因为硕士阶段涉及到做项目的较少,通常没有RA/TA发放。
依林玲如的经验,硕博连读最好一次申请到全奖,“硕博连读至少5年时间,拿全奖比较容易通过签证,而且5年所需的200万元学费加生活费,自费负责的确是相当大的负担。”但是,第一年没有申请到,其实第二年可以继续申请,奖学金申请相对灵活。
选教授技巧
每个教授的简介在学院的官网上都能找到。林玲如建议,选教授不光要看他论文的方向和自己合不合,还要看他论文的内容、级别、含金量等,从这些因素可以看出该教授是否资深。
“每个领域的教授都特别多,有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级别不一样,策略就不一样。初选学校时,你不知道哪个教授手里今年的经费多,实验室大(实验室的大小决定了他获得经费的多少)。而且,如果有的教授两年后就退休了,到时还需要换教授,5年的学习就不够连贯。所以选教授很重要。”
选教授策略
1.Professor(教授)??要不要你,2-3天内就确定
教授的资格很老,每天邮箱里会收到成堆套磁信,而且招生模式已经很固定,“要不要你,2-3天内就确定。如果2-3天内你等不到回复,基本就表明教授对你不感兴趣,意味着你需要马上换教授。”
林玲如透露,曾有对学生初步套磁感兴趣的教授,会在邮件里婉转回复,允许学生在申请文章中提到他的名字,甚至让学生将文书PS先发给他看看,或者提出邮件探讨一下研究报告怎么写等等。“如果出现这样的 示好 ,录取的希望就比较大,这样的学校,学生在最终定校时一定要选上。”
2.Associate?professor(副教授)??模式固化,不符合口味的直接不要
林玲如的经验是,副教授没有教授的资格老,但招生模式通常比较固化,经费也没有教授多。招生时,如果学生不符合自己的口味,可能就直接不要了。“可以说,他们心里已有一个条条框框,如果学生条件不匹配,套不进他的模式,很少愿意再多考虑。经费方面,往往一开始决定给多少就是多少,基本没有回旋余地。”
当然,这种类型的教授水平也很高,因此学生事先了解好研究方向,自我表现得宜是关键。
3.Assistant?Professor(助理教授)??招生和经费灵活,套磁信可争取更多机会
比起教授和副教授这样的“大佬”,助理教授还没有形成模板化的招生模式,刚拿到启动资金,需要人干活,因此在招生和经费运用上较为灵活。“比如第一次不感兴趣,如果追加邮件表示希望给一次机会,两人深度沟通一下,发现还不错的话,有可能会考虑录取;奖学金若一开始给的不多,通过套磁信中的巧妙争取,也有机会拿到更多。”因此,跟助理教授套磁,成功的可能性比较大。
在林玲如看来,成竹在胸的学生套磁的顺序可以是教授、助理教授,再到副教授。不太自信的学生可以从助理教授套起。
中国学生:套磁中容易出现这些问题
申请硕博连读的中国高材生通常选择较多的是理工、医学、公共卫生、生物等专业,文科生相对少得多。因为文科要求比较高,不但要求学生发表文章,且语言功底要很好,必须懂中文和英文之外的多国语言。这对中国学生来说难度非常大,和欧洲、北美的学生相比没有优势;而留学大国尤其是美国,在理工科方面招生人数多,人才缺乏,因此奖学金给得多,专业也比较丰富。
可是,中国学生在套磁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学术或文化上的问题,导致因准备不足或误会而拒录。
问题1:缺少研究经验
林玲如表示,中国学生在套磁时,最缺少的是研究经验。很多学生的研究背景严重不够,但却特别想硕博连读。“如果是在读研究生的申请,手头需要有一些论文和项目成果,但申请的大多数恰恰是应届本科生,研究经验最弱,很少有研究成果,这是他们申请全奖的一个障碍。”
建议:林玲如建议,学生从大一开始就需要有目的性地选专业,选细分方向,并有清晰的规划。同时要注意多跟身边的导师和教授做一些项目,哪怕是帮忙打杂,甚至教授发表的文章你的署名是第N个都没有关系,至少可以证明你有过这方面的经验。此外,如果有国外的交换项目,应该抓住机会好好利用。
“很多学生目前还没有这方面悟性,本科毕业要申请时才发现什么研究背景都没有,只能在申请PHD的同时申请一些硕士项目保底。所以建议大家提早准备。”
案例:林玲如曾带过的一个四川大学的学生,本科、研究生都是计算机软件工程方向。“他一直很积极,本科和研究生时都有一些本专业的研究专利,他提出的一些研究方法,甚至老师都会借鉴。”他在早期套磁的时候,教授看到第一封套磁信,就要求看他的简历和个人陈述,继而就告知可以在申请时提到这个教授的名字,后来很顺利地给了全额奖学金。“这个学生的成功,一来是因为学术能力,更关键的是因为准备比较早,他从大一选专业的时候就已经清晰地做好硕博连读的打算了。”
问题2:自作主张申请同一学校的多位教授
林玲如不无遗憾地说,曾经有过一个不成功的申请案例,败在学生的误解上。一个生物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套磁的初步阶段得到了同一学校的两个教授的青睐。可是他并未告诉教授他同时“套”了两个人。没想到的是,教授们在商讨的时候,偶然发现“撞单”,结果两个教授都无情地拒绝了他。
“这是非常可惜的一个案例。”林玲如说,中国学生总希望“保底”,希望套得越多越好,但这件事的教训是,“国外很讲诚信,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学校并不会纠结这件事,但是无论是学校还是教授,最希望学生真诚。可能学生也不是有意如此,但因为文化差异的误会,让美国教授感到不被信任,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感觉。”
建议:林玲如建议,在套磁的时候,可以同时套多所学校的教授,但一个学校绝不能同时套两个教授而不告知对方。“通常留学英国或中国香港等地,一个学校可以申请多个专业;但在美国不可以,一个学校只能申一个专业,学校非常介意你是否想清楚自己要研究什么领域,跟什么教授。这一点非常重要。”